近日,一起关于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登录游戏、充值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起事件涉及一名15岁的中学生小徐,他利用母亲的身份证信息在游戏平台进行充值,涉及金额近5000元。小徐的母亲发现后,将短视频平台和游戏收款方告上法庭,要求退还全部充值金额。
15岁的小徐,为了能够畅游网络游戏,想方设法绕过了防沉迷系统。他利用父亲的手机副卡号,在短视频平台上注册账号,并使用母亲的身份证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在游戏过程中,小徐多次使用母亲的微信进行游戏充值,累计金额近5000元。当小徐的母亲发现这一情况后,认为短视频平台和游戏收款方存在技术漏洞,导致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遂将二者告上法庭,要求退还全部充值金额。
近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法院认为,小徐作为未成年人,在未经其母亲同意的情况下,使用母亲的身份证信息进行游戏充值,其监护人未能尽到监护责任。同时,短视频平台和游戏收款方在防范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方面存在一定责任。但法院认为,小徐作为未成年人,在游戏过程中存在明显过错,其监护人未能尽到监护责任,因此判决短视频平台和游戏收款方退还小徐母亲2000元。
1. 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关注孩子的上网行为,避免未成年人利用家长身份信息进行游戏充值。
2. 游戏平台和收款方应加强实名认证系统,防止未成年人绕过认证环节进行充值。
3. 游戏平台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限制,避免未成年人沉迷游戏。
4. 家长应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游戏,培养其良好的游戏习惯。
5. 教育部门、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健康的网络环境。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消费方面,监护人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同时,《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也规定,网络游戏企业应采取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家长、学校、游戏平台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